首页 金融

大金融监管分合之际

2015-12-26 18:34:06 来源:互联网

大金融监管分合之际

A股在股灾腰斩之后,进入平静期并重新焕发活力。然而因监管真空导致金融风险频发的根源仍待解决,一场由国家层面主导的金融监管大变革正在酝酿,目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或已走到头,有望形成诸如美联储、欧央行类似的超级金融监管机构。

一行三会合并摆在面前,现在已不是合不合的问题,而是怎么合的问题。12月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称,“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尽管已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适应金融变革的现实。”最近两三年来,温州民间金融危机、钱荒、债灾、股灾等金融风险频发,同时金融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倒逼分业监管必须进行大手笔改革。

那么如何重构现有监管部门?由于牵涉到中国金融核心部委,即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这“四大金刚”,其中监管部门权力博弈以及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再分配,激起了市场的激烈辩论。目前大致可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把三会合并起来成一会,成为超级大金融监管机构;另一种是保留三会,三会之上设统一协调委员会,国务院牵头央行主导。第一种动作很大,牵涉到繁杂的人事、架构变动,第二种方式较为温柔,在现有的模式上进行优化。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原首席金融专家王君表示,即使老到如英格兰银行这样的权威央行,历次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要借助于第三方机构,对改革的利弊做出独立评估。“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并且动辄就牵涉部门利益,布满了寻租的陷阱,在最低限度上也要防止既得利益集团操纵。”

中国金融监管格局,从建国以来的人行主导的国有银行、到80年代前后人行统一监管下的强制混业经营,再到始于90年代成形于2003年的分业监管,而今走到了市场化混业大时代,倒逼混业监管的出台。金融监管也应了那句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称,监管的问题不是简单合并能够解决的,“要破除地盘意识,才能在金融业实行功能监管,在资本市场上实行统一监管;同时也要在金融业当中确立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

央行主导?

大金融监管改革已箭在弦上,甚至有外媒报道,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者的整合可能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三会可能最终由央行领导,然后央行由国务院管理。

金融监管架构改革已无可回避。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制定十三五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解读“十三五”规划时明确称,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

11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深圳某会议上表示,建议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待条件成熟把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为统一的综合监管机构。

一行三会合并的消息在岁末袭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金融专家和经济界人士都激烈讨论哪种混业监管更合适。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一直呼吁,将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合并为一,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即现行“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变为“一行一会”。显然,其认为央行应继续保持独立性。

然而,由央行主导大金融监管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央汇金副董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剑阁称,未来中国很可能采用接近金融危机后英国所采用的金融监管架构,应该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审慎监管的架构,将来有可能是央行下设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一个金融政策委员会。如果这样的话,原本与三会并列的央行,将升级为大金融监管的“顶部”,现今的三会都将归于其下。分业监管以来,央行仅作为货币提供者,但对流动性去向以及风险并不具有监管权,这也造成每次流动性危机和金融风险事故后,又倒逼央行释放流动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保留目前的“一行三会”,同时以央行牵头再成立统一的大金融监管部门,实行“双峰”管理模式。其认为央行是金融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和市场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考虑到国际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做好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构建由央行作为牵头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市场上的建议均没有跳出美、英两国现有监管模式。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是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综合监管体系,如果中国借鉴其经验,就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且纳入央行统一管理。如果参照美国模式则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现有的三会不变,同时赋予央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权限。此外,也有声音称先安排过渡性政策,再逐步将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职能收归央行大框架下管理,以免短期大动作调整对金融体系造成影响。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在这场大金融监管改革中,应该走到主导位置上来。但也有人担忧,如果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监管“巨无霸”,可能形成监管垄断。

王君则对金融监管大改革质疑是否有必要,“人们更多从分业监管还是统筹监管的角度看问题,似乎只要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组织架构做出调整,就能解决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中国金融业就已经高度混业了。历年来也不断有人提出整合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议。问题在于,金融监管体制设置的逻辑,并非分业经营必然需要分业监管,也不是混业经营只能综合监管。”

风险倒逼使然

国际金融市场从来都是惊涛骇浪,似乎无风险不市场,最近美联储加息之后,土耳其、阿塞拜疆两个国家货币分别贬值超过40%、50%,最近两年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这些国家步入寒冬。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手握3万亿的外汇储备,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波动。然而内部的金融风险事故不断,进入了“多事之秋”。最早是2011年温州的民间金融危机爆发,并且有向银行蔓延的趋势。2013年6月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钱荒”,当时市场资金面绷紧,银行间拆借利率超过10%,最高达至30%,甚至大行都不拆借了,有银行出现头寸紧张违约,这被市场称之为中国货币史上的“吉尼斯”纪录。然而时隔半年,2013年末又发生了“债灾”,十年期国债利率从3.4%狂升至4.7%,债市突然转熊,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叫苦不迭。

一年半之后,2015年6月,A股进入三个月的暴跌期,从5000多点暴跌至2800多点,指数几近腰斩。在暴跌过程中为避免金融危机,国家拿出了一万多亿救市,而股民平均每人股市蒸发数万元,国家和股民都承受了巨大损失。

接二连三的金融风险事故,究其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分业监管导致的监管落后已跟不上金融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监管真空和失调、失误,同时金融监管信息碎片化,监管部门之间的摩擦、推诿和争夺使得问题连连发生。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旧常态”金融设计出现了系统性的排异、不兼容反应。也就是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已成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本世纪初建立的“分业经营、分割监管”的老房子已经成为危房,监管的滞后、失灵现象呈蔓延之势,借鉴欧美本次金融危机后的经验,完善监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常态下的监管升级,显然迫在眉睫。

“几次危机也表明,原先的一行三会协调监管机制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协调监管,统一监管,已经刻不容缓。”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现有的分业监管体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事实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形成冲突。

金融行业已进入大规模的混业经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相互渗透,如工行收购金盛人寿,中国平安拥有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全金融业务, 中国人寿参股中信证券、广发银行等。此外互联网与传统金融开始互相渗透,腾讯和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办起了网上银行,分别渗透至小微金融业务和支付领域,还在向证券、信托、保险领域挺进。传统金融各业务之间、互联网与金融之间都在打破边界,向对方领域深入。

互联网时代使金融混业的脚步加速,混业经营也是金融改革深入的需要。

适时选择题

融业的分业监管落后于混业经营,将会导致风险事故,国家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注意到,并讨论过超级大金融监管问题,但最终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法,这一做法并未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协调配合”。当时也传设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后并未成行。直到2013年8月,国务院发文成立由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平均两个月开一次会,讨论几个跨部门金融监管议题。然而今年股灾证明,上述联席会议制度并未能防范风险,四个评级机构坐在一起议事,其效率可想而知。同时仅是会议形式上的联席制度,各金融机构的信息数据、架构体系人员分工等都依然相互割裂,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事故。

在分业监管11年之后,今天不得不又走上混业监管之路,大金融监管的格局开始讨论并推向日程。

此前,我国金融监管经历了银行独大、强制混业、回归分业的三个阶段,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人行主导下成立的各大国有银行,成为国家金融架构;到了70、80年代,国家强制金融机构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交通银行成立之初便涉及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领域。但是这种混业经营是国有垄断性金融机构的强制性产物,后来非银机构部分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引发了区域性金融风险。到了90年代初走向分业经营之下的分业监管之路,1992年成立了证监会,1998年10月成立了保监会,2003年4月成立了银监会,形成了目前“一行三会”,其特征是以不同机构监管划分、以合规监管为重点的分业监管体制。

那么,为何之前金融统一监管最终以分业监管告终,而今又要合并走向统一监管呢?显然,此前的混业监管是强制计划下的产物,当时经济发展还达不到充分混业的需求。而今,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化、互联网迅猛发展之下,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和现实存在,而且不断加速深入,当分业监管的种种弊端出现并且引发金融风险频发,混业监管便摆在面前。

如今,我们已经选择了金融监管改革,将对现有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进行合并,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进行合并成为关键。王君称,各国有各自的法律环境和政治经济背景,他国做法不能照搬。即使在发达国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也没有交给银行监管当局之外的机构监管,而是立足于由原有的银行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标准,提高监管频率和强度。中国应当全面客观地了解国际经验,并且需要借鉴的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内涵,而不是表面形式。

(责任编辑:yuan4ren

推荐频道

请使用底部浏览器自带功能分享

分享至

微博

QQ

朋友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