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宁高宁卸任 中粮全产业链去留
1月5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卸任,告别之际,宁高宁写了一篇文笔极佳、感情至深的《如果……》,有中粮的员工看到后因此哭了一下午。
宁高宁写道:“如果有期望的事,真想看到中粮是全产业链的、遍布全球的、 竞争力的、国际化大粮商。”
期望、想看到的事,也是没有实现的事。
2009年,中粮正式提出“全产业链”战略。现在,中粮的业务从米、面、油到肉、糖、奶等,覆盖的市场领域极其广泛,年度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8400万吨(截至2014年末);通过230万家覆盖全中国的终端销售网点,与亿万中国人的餐桌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但是宁高宁当年设定的目标,还没有到举杯相庆的时候。2009年,宁高宁提出:“全产业链要求链条的每一段都强,加在一起更强,而不是通过产业链来长期地保护弱者。”
农产品产业链的下游,牵起的是城市消费者,对企业品牌运作的能力要求极高。宁高宁2004年底接手中粮之前,中粮在小包装食用油、小包装面粉、巧克力休闲食品等领域已经建立了一批品牌,这么多年过来,这些品牌的销售额都有所提升,但是市场的影响力并不乐观。
以小包装食用油为例,国内消费者健康意识这些年提升很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小包装食用油,整个市场规模随之水涨船高,中粮的销售额有大幅增长,但是市场份额不增反降。福临门食用油在2004年时在市场有20%的份额,目前福临门食用油的市场份额,据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估计,降至13%左右。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全产业链战略也是如此,中粮旗下的多个终端品牌市场表现黯淡。中粮的葡萄酒、巧克力、小包装大米等业务近年都出现亏损。
要不要全产业链扩张,跨国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嘉吉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商,在中国市场落地有4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引入也没有建立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坚守B2B的业务方向,做其最擅长的农产品贸易和加工业务。
一位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嘉吉没做终端品牌,主要是因为B2B和B2C是不一样的玩法,面对的市场竞争、客户需求、供应链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嘉吉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去做终端消费品。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嘉吉供应的食品原料客户很多都是做消费品的,不愿意和客户竞争,客户也不喜欢。中粮可能是觉得终端消费品利润高,所以想加强,也是个好思路。但是资源、精力都是有限的,能把一件事儿做好就不错了。”
农产品产业链的上游,联系的是农民和土地。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全产业链一定是垂直发展的。中粮在过去历史当中基本上在垂直发展上没有用过功。以农产品中的粮油产品为例,没有在种植、种子、土壤改良、农具等必要的方向上认真地投入过。中粮过去这么多年以来都是横向在发展。”
中粮在上游要有所作为,难度不小。中国土地具有高度敏感性,与农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息息相关,土地不能集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难免遭遇瓶颈。而且国内对一些重点农产品以托市收购或者临时收储的形式进行干预,导致农产品作为原料成本高企,加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压力。
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市场机制相对完善,中粮在产业链上游的作为,国际市场成为其发力方向,2014年,中粮收购来宝农业和老牌跨国粮商尼德拉股权,2015年收购剩余的来宝农业股权,使中国第一次有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发挥影响力的自主平台,创造了历史。
不走运的是,现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低迷,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反而削弱了中粮的利润表现。2004年底,宁高宁刚接手中粮时,中粮的净利润约10亿元人民币,到2014年底,尽管资产滚雪球般扩大到近2500亿元,利润仅有9.8亿元。截至2015年9月的九个月时间里,中粮变成亏损3.56亿元,海外资产表现不佳是主要原因。
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全产业链发展,中粮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却没有做出理想的突破和改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战略方向不清晰、不坚定。通过市场化引进的人才,因机制原因也无法发挥其长。如何破局,有待宁高宁继任者赵双连做出抉择。getty图
(责任编辑:yuan4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