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涌纯干货分享: 2015年,我经历的互联网热词
过去十年对我来说是变化最大的十年——从2005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发生了几次起伏、合并、分拆、项目的孵化等一系列的事情。其中,2015年对我来说,可能是10年变化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我身体状态和自己人生以及事业上都发生了变化。到年底一定要做一个总结,我把今年一年大家讨论的热词拿出来说一下我自己的感觉。
合并
我们58赶集也是身在其中。我们跟58合并以后过去的6个月我的思考很多,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合并,包括早期的视频的合并,包括团购行业的,包括我们的,和滴滴快的,携程去哪儿网。我自己也在考虑后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公司的合并,为什么某些领域像是社交、电商领域没有发生这样的合并。
我觉得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如果两家公司在前端的用户体验不能做到差异化的时候,可能合并就变成必然了,如果两家公司背后都有非常多的资金支持,双方的用户体验做不出差异,打车领域和团购领域就是典型的例子:打开两个竞争对手的APP感觉是差不多的,对用户来说谁补贴多我就用谁,这样的补贴随着竞争量越来越大,你会发现除了用资本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找不到别的方法能够结束竞争,而用资本结束竞争的方法都是在前端补贴,贴到最后双方的市场份额是拉不开差距的。我们跟58也是一样,打开58和赶集的时候,今年3、4月份前端用户信息量双方是差不多的,整个的体验双方也非常类似,用户来到这个网站看了我们广告就用了赶集,看了58的广告就用了58。可能有的人喜欢小毛驴也用了我们。
所以这样的战争是永无止境的,双方在资本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时候,最后只能用资本解决问题,“你们两家合并吧,否则投入太大了”。
但是合并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会发现对手没有了。做完以后发现,其实如果双方的合并只是用来提高效率的话,1+1肯定小于2。合并除了消灭一个竞争对手外,如果不能在创新上找一些点是有问题的,为此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例如人才分享平台斗米、商业地产好租等创新项目。
只有这样的孵化,才能让两家合并在一起的团队里的优秀人才不会流失到别的地方去,他们在我们的体系内部能够继续去流转,做一些更好地业务。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也是今年特别热的词,我自己觉得共享经济是把闲置资源拿出来,让它重新再利用,做最优化的配置。那么核心在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如果资源本身利用效率已经非常高的时候,共享经济是很难存活的。一辆车每天使用时间非常少的时候,例如有20多个小时闲置,就会有专车的形式出现。我们最近做的斗米,做的是人才的分享,可以把自己的技能共出来,例如周末可以去发传单,愿意去做一下模特,或者是当一个钢琴老师教课。斗米这样的平台做的是人的时间和技能等被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就是有价值的。
对我们来说二手物品也是一样的,很多物品放在家里是没有用的,你的第二部手机,第三部手机,第二台电视,是可以被放在市场和平台上被很多人利用的。二手车更是这样,汽车单价高,贬值也快,通过一个平台把它分享出来,就是闲置资源的再利用。
C2C
我觉得C2C是在今年讨论非常多的词,C2C作为一个平台,买家和卖家的需求可以在上面进行高效对接。
2005年我回来创业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你看当时的报纸,中国的报纸很有意思,他们的分类信息还没有像国外那样繁荣,变成百亿的大市场的时候,就被像我们这样的分类信息的公司慢慢取代了,后面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价格。在报纸上投广告是要付费的,几百块、一千块以上,要租房子或者是搬家、家政这样的服务,在互联网上被我们变成免费了。
另一个是信息量。报纸是有版面的,现在我们的平台大概每天有上百万条信息发布出来,所以版面是无限大的。
双方因此不是同一个维度竞争了,一个新的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对现有的模式的冲击。报纸在2005年发生了什么,就是本身应该发展很快的时候被创新模式直接给颠覆了。本来应该是一个B2C的商家发广告的市场,被我们做成了C2C——卖东西也可以,找房子也可以,甚至交友也可以。
瓜子做二手车的时候,只抽3%的服务费,把剩下12%到18%分给卖家。卖家卖一辆10万块钱车的时候,发现能多卖一万块钱,买家能少出一万块钱。那些用15%到20%的成本建线下店的公司,跟我们竞争的时候会很痛苦。在未来的三四线城市,这些黄牛可能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线下的二手车的寄卖在国外是非常发达的形式,在中国可能永远不会发展起来。C2C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价格更低,车源更多,会变成一种颠覆式的模式。
创业要回归商业本质,如果你能缩短价值链条,提高交易效率,能在价格和品类选择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选择,那么你就可能成功。C2C为什么比传统模式要好,因为我们的环节更少,增加任何一个收车的B端,一定会多抽15%到20%的费用。瓜子把其他B端打掉,对用户是有利的,C2C的商业模式就能存在下去。
烧钱补贴
其实瓜子也在烧钱其中,尤其是在今年9月份开始,瓜子也打了一部分广告,在三个月里差不多投放了3亿的广告,我们明年还打算再投放10个亿。
很多人会觉得烧钱是错的,也有人说也有烧钱烧成功的,其实它本身是没有对和错的。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有10亿美元你就去烧,帐上只有6个月的钱了,你去烧钱就没什么意思,肯定是烧得越快,死的越快,所以说它后面其实是资本是加速器,如果你烧钱,可以把竞品拉到8比2或者7比3,我觉得可以试。而且拉大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你还有下一轮的资金能够支撑。如果你的前端是同质的,一不烧钱订单量就下来了,这种情况烧钱是拉不开差距的,双方都能融钱,这个仗是打不完的。到一定程度,投资人说你们这个太恐怖了,不敢再投钱。
所以如果你是一家企业,你有健康的BMI指数就是说把用户拉到平台以后,你的帐要算得过来,花很多钱买回来用户以后,在他的生命周期里面,能够给你贡献足够多的商业价值,足以覆盖你之前购买用户的成本。这样的公司早晚是能盈利的。
我们瓜子打广告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敢这么打,我自己算过。哪怕只是3%的收入,不去讲后面的金融、保险和后服务,瓜子明年除去广告费用也是盈利的。如果交易本身可以赚钱,这个事儿打广告就值得做,拼命去抢用户,因为这个时候你不去抢,你不跟对手拉开8、2的区别,他跟在你后面,早晚会把你耗死,将来又会变成一个58和赶集的合并。
资本寒冬
资本寒冬对很多企业是寒冬,对很多企业也不是寒冬,我们看到的寒冬,其实跟2009年的寒冬还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大面积的公司根本拿不到钱,现在的寒冬是投资人变的谨慎了,原因是投资人对企业拿到下一轮的预期降得非常地低,所有人都在看,如果这个钱拿进去烧了一年,如果你融不到钱还能不能活下去。如果看不清楚的话,可能就不会投了。
寒冬前的创业者跟投资人说我做一个项目,可以拓到10个城市,只要获得融资,可以拓展到30个城市个50个城市,这是个百亿、千亿、万亿市场,只要给我融资,我就会增长很快,只要打补贴,订单肯定往上走。再往上走的时候可以融到下一轮,我的订单还可往上走。现在的创业者则发现,市场的总体规模,投资人已经不在乎了。
投资人更愿意看到创业者大概什么时候能赚到钱,在未来6个月到一年,能把亏损的效率快速的降下来吗?如果做不到,你业绩改善的速度低于烧钱的速度的时候,那就结束了,所有的公司如果算不到这笔帐会变得很痛苦,因为城市开得越多,花的钱越多,这种公司去融资的时候,必须要讲现有的城市是怎么盈利,在未来怎么能把这个钱赚起来。这个是这波资本寒冬跟其他寒冬不一样的地方——投资人对规模再也不迷信了,他们现在所有的项目都会说让我看一下你单体效应到底怎么样。
生态系统
很多创业公司在跟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会说自己在打造一个生态系统,在围绕上下游做很多的布局。我是觉得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做生态。拿洗车举例子,如果一个洗车的公司,要去布上游洗车设备的局,要去布下游保养和维修的局,我觉得这个是错的,因为保养维修只是变现的一种方式,是让你洗车攒了很多订单以后,能赚更多的钱。所谓的生态布局是这样的,你发现在你做这个事情本身的时候,如果不做上游和下游的事,你会失去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话必须去布局。
再举一个例子,电影票,现在竞争非常激烈,阿里在做,百度在做,美团也有猫眼,所有卖电影票的除了补贴还能做什么事儿,如果我能拿到一部电影的独家发行,我的订单就会上。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上游的版权,对电影票将来的增量是至关重要的,不做这个就跟对手拉不开差距,就必须要做你的生态布局,我去买版权。再往上走一步,在版权之前买内容,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做电影票,只要前端有电影票,他会投资影视,会投资内容,他会购买,因为没有办法,他没有这些东西电影票是卖不出去的。
很多公司是一定要做的,我们瓜子也是一样。为什么说瓜子要去做生态,是因为我们发现50%的用户是有贷款需求的,我们大概每个月有将近10%的用户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其实他有真实的买车需求,需要贷款。但他被拒掉以后这辆车就买不成,所以我们一定得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的转化率就上不来,对我来说,金融就不是一个生态布局,变成我们体系里面必须要做的事情。
用户买完车需要保险,你怎么办?一定要做,除了给他介绍一个保险公司,如果你能有方法能帮助他们省钱,他更有可能在这个平台成交,所以我们要去做,生态就是这样。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产品需要依赖上下游才能在竞争中更快胜出的时候,要尽早建立你的生态圈。如果那些所谓的布局对你的交易不产生很大影响的时候,那是做概念。
这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
(责任编辑:yuan4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