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到饭桌的“长征”,生鲜电商和农批市场互相救赎
岁末年初,大家都在忙着盘点着什么。一份2015年生鲜电商死亡名单在网上广泛流传,其中不乏耀眼的明星。引人注目的水果营行在年根儿倒下,老板涉嫌刑事责任被拘,5000多名员工突然失业。2016年初,佳沃市集CEO崔晓琦正式离职,并表示暂时不会再碰生鲜电商,又给行业蒙上一层阴霾。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从业者,想再谈点对生鲜行业的看法,着重讨论生鲜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果蔬产品,期待能与大家碰撞出生鲜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更靠谱的商业模式。
人们对每类商品的关注要素不同,对果蔬产品的关注点有:价格、品质、安全、时效,以及正在兴起的品牌内涵。针对果蔬产品的所有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这几个元素的不同权重的组合设计。
商业模式的更迭很像生物演化,模式创新就像基因突变,繁多而沉浮不定,漫无目的地发展,总有几款无比适应最新的环境,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获得大发展。新的生物界霸主身上保留着祖先的海量基因,新的基因数量并不多,但是有限几个性状改变后,其与其它性状的联系统统发生变化,足以引起生命力的巨大改变,甚至影响生态系统。然而,新的商业模式并不会消灭所有的旧模式,旧模式依然在微环境里长期存在。
生鲜电商创业如火如荼,然而大部分的项目是闭门造车,以为弄个网站,加盟几个冷库就可以玩了,然后拼命地推,结果系统失衡。新颖的生鲜电商要获得成功,必须研究传统的农批市场系统;而农批市场要活下去,也要借助生鲜电商。具体到某个项目,还需要它研究具体的目标产品和具体的产销环节的特点。
一、传统农批体系:从农田到饭桌的长征
农产品从农田流通到城市家庭饭桌,像一条长河,串联起了农民、商贩、市民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又像长征,每个品类从不同产地翻山越岭,跨越多个地区,多级农批市场,最终在销区市场汇合。
不同农产品特性迥异,虽然所有品类都在农批市场聚集,但是每个品类的参与者却少有互通。一个创业项目须理清自己服务的每一个单品的产销条链,分析每一个环节、生产消费群体、流通渠道,主要变量无外乎那几个。
1、价格
每次倒手都要加价10%-20%,最终流通环节成本和利润占零售价可达70%。
2、品质
冷链运输程度低,每次倒手都有损耗,最终损耗率平均达30%。
3、时效
每次倒手都要根据所在农批市场类型进行分拆组合,需要一个现场等待交易的时间。产地市场里,农民要等着产地贩运商收货;中转市场里,产地贩运商要等着跨省贩运商收货;销地市场里,跨省贩运商要等着销地贩运商分货;最后销地贩运商还要等着零售商前来配货。流通时间因品种而异,国内产品流通少则半天,多则几天个把月。
4、安全
小农破碎化生产为主,没有安全保障,农批市场里的实验室都是虚设,没有第三方属性,而且检出问题影响市场收益。
5、品牌
很多农批市场一进门首先看见佳沃的广告牌,褚橙大部分也是通过农批市场销售,目前线下比例70%,国内果蔬产品品牌化刚刚由电商带动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