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为小微企业寻出路 业务扩大仍困难重重
从当前一些保险机构的实践看,尽管“银行+保险”的贷款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找到了一条新路,但是受小微企业发展水平、保险产品特点及政策支持欠缺等因素限制,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困难重重。
近年,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综合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缺乏抵押物或融资担保是多数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而小微企业通过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方式融资无需另外提供抵押担保,可以利用保险资金破除融资瓶颈,体现了保险机制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的独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从当前一些保险机构的实践看,尽管“银行+保险”的贷款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找到了一条新路,但是受小微企业发展水平、保险产品特点及政策支持欠缺等因素限制,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并不理想,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困难重重。
比如,小微企业信用等级相对偏低,参加贷款保证保险容易导致道德风险。目前,多数银行机构贷款主要投向AA级以上且具备有效抵押或担保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便成了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主要客户群。由于这类企业往往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具备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和持续经营记录,管理水平低,缺乏经营的稳定性,在保险公司资信调查中往往难以获得准确的经营信息,导致保险、企业双方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贷款保证保险的标的是被保险人还款的信用,风险为被保险人不守契约的行为。由于被保险人投保后将还款风险全部转嫁给了保险人,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即小微企业在投保后,有了融资保险作为贷款护身符,很可能放松对贷款资金运用的管理,降低还本付息的紧迫感,降低防范风险的积极性,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在信用等级偏低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也相对偏低,保费的承担能力差。小微企业往往经营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资产负债率较高,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再加上受近年原材料、运费及人工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多数小微企业经营负担沉重,盈利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是一项市场化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业务,其顺利推广,主要受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影响。保险费率的厘定应符合市场规律,如某个保险产品经营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就会失去开展该业务的积极性。由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承保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足够的利益作为补偿;同时,对每一个有保险需求的客户,保险机构前期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资信调查,需要收取较高的保险费以支撑其运营成本,而高费率势必会加重小微企业的负担,甚至超出企业承受能力,降低小微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专业人员的极度匮乏,也是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大面积推广的绊脚石。由于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保险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基本靠自身力量来进行。为判断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及贷款风险水平,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一般要对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流水、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审核,这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各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还比较匮乏,难以支撑此险种业务较大规模地开展。目前,只有几个省份个别保险公司开办了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而且业务面向的客户群也比较有限,多数企业无法获得保险保障。
基于上述风险,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对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微企业的贷款逾期状况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同时也依赖于行业自身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一旦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幅度周期性下行,则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较容易出现大范围逾期风险。此外,多数小微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在财务信息透明度、财务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方面存在瑕疵,保险公司业务审核工作量往往较大。而企业贷款额度通常较小,保险公司业务承保操作成本高,规模效益有限。整体看,保险机构经营此类险种在资信调查、承保核保、催收和理赔追偿等环节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另外,政策支持相对薄弱,保险、企业双方对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认识仍十分欠缺。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是在银行对风险的忧虑和小微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是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合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成本,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能力,畅通信贷渠道。但该项业务尚属于新生事物,由于缺少相关政策的激励与引导,多数保险公司感觉此项业务经营风险大、成本高,开办动力不足。而企业方面,无论对保险产品的认知,还是对通过保险手段解决融资问题的认识也都不到位,投保的意愿并不强烈。
(责任编辑:yuan4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