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1年央行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之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得到基本防范。但近几年来,社会融资渠道飞速增长,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更加有效地防范这些问题带来的风险,昨日,央行再次甩出新词汇,发布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不少人士认为,这也意味着通过这一体系,央行接管了整个金融体系监管。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这一动作并不是为了当“金融管理总监”,而仅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面世
央行网站昨日发布消息称,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MPA体系将在保持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做出几项改进。
央行新闻稿显示,MPA体系将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因为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增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资产方有了更多融资方式,使得银行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而融资渠道的扩增也带来激进的信用扩张,为确保社会信用扩张稳健,央行将关注点转为广义信贷。
诸如这样针对过去几年中出现的宏观审慎不足而做出的改进,MPA体系将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等条例。同时,也有延续原有管理制度的条例,例如继承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将资本充足率作为评估体系的核心。央行表示,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
更为市场化的监管体系
此前,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央行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管理,微观层面主要涉及到支付体系。而在宏观层面,央行评估体系只是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从目前我国央行建立的这个“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来看,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相应的指标方面,来关注不同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方面相应风险的指标,包括债务风险的指标以及经济不确定的一方面,有的还包括市场波动方面。
“所以这个体系的建设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把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评估体系只是掌握和了解情况,如果说被纳入评估的指标达到或者超过界面,监管方面可能就会采取措施,当然就会对市场产生影响。”赵锡军说道。鲁政委表示,这一监管体系更为市场化,跟进了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的趋势,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有利于稳健型机构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防止恶意竞争。
“金融总监”言过其实
事实上,在央行表示明年起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后,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的监管体系或也因此进行改革。
“原则上评估体系和监管体系是两种事情,央行评估体系的改变和监管体系没有任何必然关系。”赵锡军表示,“监管是需要相应的资源,需要线下的人力物力进行执行,而评估体系只是一个参考标准。” 赵锡军称,现在的监管只是针对市场的管理,是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管理,宏观层面的管理还有所欠缺。
针对业内人士戏称中国央行通过该体系晋升金融监管总监的说法,鲁政委回应说,这有点言过其实,MPA目前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此外,鲁政委也提及,MPA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么细的监管指标如何管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由此看来,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和完善并非朝夕之功。央行表示,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